1、【梗】字其实是一讹字,应为【哏】字,像相声中的逗【哏】就是这个【哏】字。只不过由于电视公司或字幕员等的“创造”,经常将【哏】写成了【梗】字而已。
2、其实单就听相声来说,逗哏口吐莲花,捧哏画龙点睛,都很出彩。只是在平时的交谈或网聊时,我更愿意做个“捧哏”:把发言的机会留给朋友,自己做一个含蓄的听众,多一点深思熟虑的收获,不时插一句贴切精到的短评……遇到冷场时“挺身而出”客串逗哏,气氛起来了“全身而退”做回捧哏[捂脸]
3、例:这事儿到现在还没办完,你怎么这么哏呢?
4、哏直是一种网络用语,意思是“简直”、“真的是”,常常用来表达惊讶、赞叹或感叹。它的来源可能是方言词语“根直”,也有可能是网络语言的变体,“哏”指的是网民在表达情感时用来夸张、渲染的一种手段。在使用哏直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境,不要过于随意或不当,以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冲突。
5、滑稽有趣的言语或动作:逗哏。捧哏。
6、捧逗之间的关系
7、在综艺节目中,所谓“梗”的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 “梗”系讹字,正字应为“哏” 但是其实“梗”这个意向是**人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误传出来的。**相声瓦舍的著名演员冯翊纲先生就曾指出过这个问题:“我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口舌,折了许多秃笔,好不容易将‘行头’二字拉回轨道,现在又来了,甚么是‘梗’?
8、天津话真哏的意思就是某件事某些人有意思有趣好玩。你会被说真哏。天津话的意思就是对这件事表示感兴趣。大家喜欢听并且想参与进来。并且天津人一般很喜欢烘托气氛,把很平常的对话也能说的很有意思,就觉得特别哏儿。就是一种方言而已。
9、东北话哏啾是一种不听人劝,不听人言,顽固到底,人们常说的死脑筋,老猪腰子的意思。
10、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11、比如平常在网上看到了重复的笑话不同的人来说我们可以说它是老梗了。
12、逗哏,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13、哏,是一个汉语常用字,读音基本解释:哏gén,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时代。基本含义为滑稽,可笑,有趣:这话真哏;引申含义为滑稽有趣的言语或动作:逗哏。捧哏。
14、例:甲:做人呐,就得做徘徊在牛A与牛C之间的人!
15、哏就是相声里的包袱,就是能逗笑观众的点,说这个相声有哏,就是有包袱,有笑点的意思,通常对口相声里站右边的演员是主要抖包袱,逗笑观众的,叫逗哏的,也叫逗活的,站左边的演员就是所谓的嗯啊这是的演员,叫捧哏的,也叫量哏的或者量活的,以观众的立场和逗哏的互动,起到控制整个相声节奏的作用,老先生评价逗哏的和捧哏的在一个相声段子里的作用是三分逗,七分捧,一个好的捧哏演员可是很难得的呢
16、相声中的“梗”字其实是一个错别字,它其实是从相声中的术语中“哏”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用来形容好笑的事情。梗最初是指笑点的意思,但是随着在网络书本等渠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逐渐的延伸出了不同的含义。
17、有两种意思:
18、逗哏、捧哏、哏王、烂哏、老哏
19、耿啾啾?东北方言。特指吃东西的一种口感,介乎硬与脆之间,韧性大,很有嚼头,对于牙齿坚实的人来说,耿啾啾,是一种美妙的口感。举例说明一下,常见与这种口感有关的食品,通常腌制品比较多见:辣椒萝卜,腌黄瓜,酸豆角等,再比如酱鸭脖,卤鸡爪,脆骨系列,某些酥脆的食品,返潮后,也都会带来耿啾啾的口感。
20、捧逗哏的发展史
1、逗哏传统的相声分为捧哏和逗哏两个角色,两个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而说得生机勃勃。逗哏,曲艺名词。
2、在对口相声发展初期,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师和长辈;而逗哏的则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辈。初学乍练,老师或长辈怕学艺的年轻人说不好,出纰漏,所以站在旁边拿手捧着点儿。捧好了,满盘子满碗,全接住了,皆大欢喜;捧不好,一个没接住,掉地下了,全“砸”。可见棒哏的和逗哏的同等重要的
3、性情懒散,办事拖沓,不利索,有“哏刀肉”一说。
4、你以上所提到的:可哏了是我国天津一带的方言。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或者一样东西可好了。老带劲了。
5、瓠瓜,为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蔓性草本。瓠瓜幼果味清淡,品质柔嫩,适于煮食。在河北一带的某些地区,“瓠瓜”专指西葫芦,“瓠子”则用来专指瓠瓜。中国古时以其老熟干燥果壳作容器,也作药用。
6、就是鸡内金,天津话里的增根指的就是鸡内金,天津人管鸡内金叫鸡增根。至于为什么这么叫,无从考察,但这一叫法,天津本地人都知道。
7、哥哥我爱你偶吧是哥哥的意思不过韩剧里经常把男朋友称作为哥哥。
8、就是女朋友比较的罗嗦刁钻自私的意思。
9、挺哏东北话的意思是说某个人讲话或者行为有趣、幽默、风趣,让人感到有趣好笑。这种说话和行为风格在东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成为了一种东北方言的代表性词语。在东北人的语境中,挺哏东北话是一种褒义词,表示对某个人的认可和赞赏。
10、传统的相声分为捧哏和逗哏两个角色,两个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而说得生机勃勃。
11、表示说话办事,独特,有趣或有意思。
12、哏是一个汉字,读音是“gen”,基本字义就是“滑稽、可笑、有趣”。
13、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14、喜欢跑步,喜欢倾听耳边的啾啾虫鸣。
15、意思是:滑稽、搞笑或者指做事慢吞吞。
16、乱世枭雄里眯了哏的意思:
17、滑稽,可笑,有趣;滑稽有趣的言语或动作
18、《诗经》中已有记载。瓠瓜是可消肿结、润肌肤的药用瓜菜。中国自古就有栽培,嫩果可供食用,老后不能食用,是民间夏令常吃的佳肴。相对其他果蔬,营养价值较低。其食用部分为嫩果。瓠瓜品质细嫩柔软,稍有甜味,去皮后全可食用。可炒食或煨汤。瓠瓜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南方栽培普遍,近几年北方也开始引种栽培。
19、牛筋形容这个人很哏的意思,说明这个人很肉又有主见。很多人拿他没有办法,他像牛皮筋一样又哏又肉。说他也不是不说他也不是,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象牛皮一样的人。东北人心眼灵活,心灵也开窍。所以说东北在南方的生意人很多,这也许是东北人的长处吧!
20、相声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说唱曲艺,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逐渐形成的,最早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它主要以说、学、逗、唱的方式来引起观众发笑。目前主要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其中对口相声是最受观众喜爱的一种相声形式。
1、说一个人哏啾啾,就是形容人不听话,我行我素,你怎么说他,他都不听,依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2、滑稽,可笑,有趣:这话真哏。
3、哏这个字有2个读音,一个是“gén”,比如说相声中的“捧哏”、“逗哏”都是用到这个发音;另外一个是“hěn”,这个发音跟“狠”是一样的,意思是“凶狠的样子”。比如一个小哥哥从长发尝试理为寸头,变成了下面的样子,一个网友就说“太哏了”,在这种场合下可以理解为“太滑稽、好笑了”。具体是什么意思,还得看怎么发音。在天津话中往往是用到“gén”,意思就是太好笑了。
4、捧哏的站稳不动,逗哏的满场飞,这样,两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5、乙:哈哈!你这话说得挺哏啊!
6、佷字的同音字:哏。
7、例如邻居们正在楼下说话玩耍,这时年轻的女邻居小李带着女儿开车回来了,邻居们问:这是到那去了?小李高兴地说:城东海河边刚开了家水上乐园可哏了,有时间带着孩子去玩玩别提多哏了。
8、总感觉有人盯着你,我想你可能办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吧,有些害怕,比如说做了一些小偷小摸的东西,偷了人家点东西,总感觉有人跟着你,你可能心有点发虚吧,所以说你总感觉有人盯着你,你有些害怕,我感觉可能就是这样子的吧,有些害怕的表现
9、传统相声,演员在舞台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舞台以桌子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后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侧。根据对口相声捧逗关系位置,我们看见逗哏演员的全身,而捧哏演员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10、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
11、这个问题可能不太合适作为一个严肃问题,因为“哏”一词是口语中的俚语,相当于“逗乐”、“嘲笑”等意思。所以我不能明确回答“哏我呢”的含义,因为它太过于模糊和不确定。
12、另外,对于哏啾之人,一般人劝是不容易劝动他的,他只有受到损失和吃亏之后才能改变原有的想法和主意。
13、相声原本只有户外演出,进入剧场后,话题常绕着“戏”打转,名作如《戏剧杂谈》、《关公战秦琼》等,说到哪儿,演到哪儿。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间便于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里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14、这个人有一股子哏劲,可理解为,此人具有滑稽、可笑的才能、本事。哏劲就是犟,说啥也不听,脾气倔,含褒义的可笑的意思。
15、“哏”在东北话中有两种读音,即三声和四声,读三声时,表示做事慢吞吞,游移不定;读四声时,表示滑稽、搞笑、有趣。
16、一个人在田地上搭大棚准备长蔬菜,大棚骨架用竹杆做成,别人劝他说,竹杄太细,太单,受不住将来下雪承受压力,但该人不听良言,棚子搭好后又撤上蔬菜种子,待苗长势较好时,寒潮来袭,天降大雪将大棚舍全部压塌,他损失很大。
17、对口相声两人中右边的那个,如下图的于谦
18、这是东北方言。
19、一般来说,梗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漫、电视剧等。“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
20、像大相声艺术家万人迷给刚出师的张寿臣捧哏,张寿臣又给他的学生刘宝瑞捧哏,刘宝瑞又给唐杰忠捧哏;再有,常连安给他儿子小蘑菇捧,常宝华给他的侄子常贵田捧,等等。大概也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这种现象,相声界的老先生才有“三分逗七分捧”一说。